猛虎跳墙汉老古墓遗址历史文物资料
(一)《新宁县志》人物传的记载
余汉老(1210~1281年)是历史上对台山(旧称新宁)卓有建树的人物。道光年间《新宁县志》人物传中有记载:“余汉老,字服休,德行都人,宋名贤余襄公九世孙也,宋末由韶州之广州,居宁阳,卒葬儒林里虎山。子孙坿山而居,儒林之派衍,亦足见襄公德泽贻流之远云。”
《新宁县志余汉老传》影印件由中山大学档案馆提供
(二)余绍贤堂族谱的记载
余绍贤堂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卷三之一页有记载,九世祖师箕公携五子(汉老、唐老、国老、椿老、季老),于宋绍定(误作绍兴)元年从韶州曲江迁居至古冈州。适逢南宋末年,蒙古兵侵犯我宋。师箕公和汉老五兄弟为抵抗外族、维护汉统,组织义军抗元,得朝廷封赏,师箕公和汉老均获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现今留存于里边虎山上的汉老古墓,其墓碑上写着“宋金紫光禄大夫 十世祖考汉老余公、妣甄黄氏夫人 宋诰封一品夫人”。墓桌上记录墓的方位:“坐戌向辰兼辛乙,坐西北向东南”。族谱卷一下之十八页称作“汉老太祖猛虎跳墙山” 。
汉老古墓原状图
汉老墓的墓碑
(三)汉老古墓“猛虎跳墙”风水布局
汉老古墓“猛虎跳墙”的风水布局宏大。古墓在虎山的东南麓,坐戌向辰兼辛乙(东偏南约24度)。虎山并不高,风水学有“界水则止,遇峰则上”的说法。对面有里岭隔水相望,有如香案又似墙。越过里岭在台城河的对岸,左青龙位有丫髻山,右白虎位有西华山,都是台山有名的高峰。山川灵气与人文灵气在这里聚合,从台山地图反映,“猛虎跳墙”正好对向新会崖门海战的发生之地。如果从对面崖门望过来,左面尖顶的西华山像旗帜,右面平顶的丫髻山像面鼓,还有一个法竹小山像印台,原有一座法竹庙,现已拆废。民间的传说叫“左旗右鼓法竹印”。这都是古代行军指挥的用品,或说这象征着汉老的功名,据说在崖门海战期间汉老接受朝廷密旨,组织后方的补给粮草工作。“左旗右鼓”像是隐藏有千军万马一样。可见汉老古墓猛虎跳墙的真正意义是念念不忘抗击外侮,念念不忘精忠报国的精神。猛虎跳墙这个古遗址不仅仅包括汉老古墓本身,还包括丫髻山和西华山两座高峰,对向新会崖门海战的发生之地,和崖门海战遗址遥遥相对。这些都像是天然形成的纪念碑,是记录当年汉老精忠报国,支援崖门海战的证据。
猛虎跳墙古遗址是记录当年汉老精忠报国,支援崖门海战的证据
台山市地图:汉老祖墓坐戌向辰兼辛乙(东偏南24度)正好对向新会崖门
(四)汉老古墓原有两根华表石柱
据老一辈人回忆,汉老古墓地原来围筑有水磨青砖、长条石以及碑石、拜桌等,山两侧有一对华表柱石,散落被埋于附近岐週村的塘基下,经汉老古墓修葺委员会组织各方力量,在当地知情人的努力下,两根华表石柱顺利的挖掘出来,重见天日。其中一根是完好的,长度3.86米,直径约26公分;另一根断为两截,上截长1.62米,下截长2.22米。
华表石柱在宋末多用于墓葬,是安放在古墓两侧用于纪念和标识的立柱。这两根简朴的华表柱是粗面圆柱,明显和明代以后那种华丽饰面的华表柱不同。柱头承露盘是方形的,不是圆形的,瑞兽朝天犼是侧头的,不是直望的。华表柱是风水柱,置于墓的两侧,右边的瑞兽向左望,左边的瑞兽向右望,合起来指示墓的座向。华表石柱本来是没有字的,但发现上面刻有功名职衔的汉老后裔姓名。从字迹不一,编排不规整的情况来判断,文字是后刻上去以光宗耀祖。刻字时间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但从华表柱的粗犷式样,其制作年代应比明代更早。
在岐週村挖掘出来的原属于汉老古墓的华表石柱
出土的两根华表石柱
(五)族谱记载“猛虎跳墙”所附山图
据族谱记载,汉老古墓在新宁里边田界岭,喝作“猛虎跳墙”形。汉老墓附近还有兴龙墓和会龙墓。兴龙、会龙是汉老的曾孙子,是台开余族的十三世祖。三座山坟相邻呈品字型分布,这在民间本来就有儿孙附葬其下或左右的亲族传统。族谱卷二下之二页有如下记载:“兴龙翁淑配吴氏合葬新宁县德行都土名田界岭,喝作猛虎跳墙形,坐戌向辰兼辛乙,穴在汉老翁坟下相挨连,山图附后。”
族谱卷二下之二页对猛虎跳墙汉老古墓的记载
族谱卷二下之七十二页所附山图
(六)谦翁祠堂石碑所绘山图
台山里边谦翁祠堂一进左侧墙上嵌有一块石碑,刻有汉老墓与兴龙墓的山图。为什么汉老墓的山盘与曾孙兴龙墓的墓圈挨得这样近?从风水学来说,龙助虎跃,虎助龙兴,本是相得益彰。这或者是当初先人修墓,其深意不为人所知,却引起后世一段历史公案,要由新宁县官发布调解告示,从正反两方面揭示族亲之间要一本至亲、兄弟和谐的精神。
谦翁祠石碑所刻的汉老墓与兴龙墓的山图
(七)谦翁祠堂石碑所刻新宁县官告示
谦翁祖祠堂一进左侧墙上所嵌的石碑,除了山图以外,下面还刊刻有新宁县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1848年5月20日)发布的有关平息山坟纷争的告示。原来是十世祖汉老墓、十三世祖兴龙、会龙墓都葬在台山里边虎山(古名猛虎跳墙),三座山坟相邻呈品字型分布。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经重修,历年祭扫无异,到了道光二十八年,因汉老墓与兴龙墓相连太近,族属遂启争端。为防不测,举人余廷润禀请新宁县官调解。县官亲到田界岭勘查调解,绘列山图,出示晓谕,化解了争端。族人恐县官告示和所绘山图“久而就湮也,故勒诸贞眠,以垂永久。”
新宁县官告示石碑
新宁县官的告示全文如下:
署新宁县事惠来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于为剀切晓谕事。照得坟莹为先人安葬之地,自宜保护绵长。绅士为乡族系望之人,更须约束子弟。查新宁余姓素称巨族。其中绅袊应皆读书明理之士。昨据举人余廷润等禀称,十世始迁汉老祖坟与十三世分房兴龙祖坟两穴贴连,历数百年无异。今忽有族人鼓众约期图挖侵葬,恐相戕害,立成巨祸,禀请弹压前来。本县念切痌瘝,救同水火,亲诣该山弹压。当经劝谕,两造各相和睦,幸无滋事。兹据余允兼等以余讲贯等并无鼓众之事,呈请择释。查两造原属一本至亲,素无嫌怨,不过意存疑似,偶因口角起衅。今既咸知感悟,业经准予注销。惟恐族大人众,或难保无恃强逞气之徒,从中播弄,再滋事端,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谕余姓绅耆及合族子弟人等知悉,尔等现经遵劝息争,嗣后各戒子弟和宗睦族,相好如初。不得再行滋事。倘有应行事宜,应由该绅耆秉公妥办。如有不法之徒再敢持蛮逞凶,致酿祸端,在滋事之人固当按法重惩,而该绅耆等身为族中表率,约束不严,亦不能当此重咎也。各宜凛遵毋违,特示。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示。
(八)历代重修与祭扫纪念活动
(1)《新宁县官告示》说明十世始迁汉老祖坟与十三世分房兴龙祖坟已有数百年历史。汉老古墓在历代皆有重修和祭扫活动,正说明历代有纪念活动,不能因为重修就否定其历史文物价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经有一次重修。从清代新宁县官告示的石碑所绘的山图可知,现今留存的汉老古墓,及其与兴龙墓两穴贴连的形制,和清代是一致的。
(2)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开展的各项运动,把汉老墓周边范围的山地开垦成农作物用地,墓地设施几乎全部被拆除。改革开放以后,1992年秋,香港余尊德堂拨出专款,由余锦相宗长亲自带回,对汉老古墓进行重修。重修的依据就是古墓遗址和老人的回忆,还有石碑所绘的山图和族谱的山图。
重修后汉老墓与下首的兴龙墓相挨连,和谦翁祠堂保存的石碑山图一致
(3)1995年汉老墓和谦翁墓重修相继完成,香港余尊德堂回乡并组织了多村宗亲进行祭祖活动。
1995年3月26日春祭汉老墓活动
(4)2014年10月2日,甲午年九月九日重阳节,台山、开平和其他各地的宗亲200多人联合举行拜祭汉老祖墓的联谊活动。
2014年秋祭汉老祖的宗亲聚集山盘
(5)2015年10月18日重阳节期间,各地汉老祖后裔在台山市里边虎山秋祭汉老祖联谊活动。
2015年秋祭汉老祖活动情况
(6)从2015~2016年,汉老祖后裔筹备修葺汉老古墓,海内外宗亲踊跃捐款,修建了上山步级和台阶,而对汉老古墓则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原貌。古墓周围初步种植有10棵柏树,今后还要进一步搞好环境绿化和进山道路等工程。2016年10月15日海内外宗亲在台山里边虎山联合举办秋祭汉老祖活动。
2016年联合秋祭汉老祖活动大合照
汉老祖墓陵园航拍全景图
资料整理:风采月刊社副总编辑、风采堂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余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