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詞 五、六、七、八

   作者: 击数:81   时间:2025/2/12


 

五、 戊為御史大夫泣封具獄或譏其過
   
黄沙具獄[1],雖貴哀矜;丹筆正刑,何煩感泣?苟原心而無濫,諒承睫[2]以胡為?

戊名冠鴛行,任隆烏府。國章明啓,每色聼而得情;奏草初成,必靣封而流淚。詳觀所履,未協大中。何則?

自速其辜,人既彰於凶徳;不失有罪,法但誡於深文。儻能察必無寃,何用痛其不免?且明徳慎罰,雖存審克之規;而議獄緩死,豈有漣洳[3]之象?况自專於决讞,亦可辯其重輕。若徽纆之妄施,雖涕洟而何益?惠姦有意,所謂婦人之仁;疾惡無私,宜慙君子之器。但可精於愼惻,固應絶彼放紛。

悲對室家,盛吉未為得義;哀生棘木,張敞無乃近名。將示小慈,終虧大體。

[1]黄沙具獄:黄沙,此处指牢獄。具獄,指备文据以定罪的案卷。

[2]承睫:谓含着眼泪,看人眼色,形容逢迎。

[3]漣洳:泪流貌。


六、 甲為京尹耕者讓畔行者異路[1]或云無益
   
威嚴御下,誠曰有權。禮讓移風,孰云無益?雖浩穰之難理,惟漸染而克成。

甲以徳服人,所居必化。大田干耦,咸敦讓畔之誠;廣陌三條,盡識異途之教。式期成俗,非欲邀名。何乃或人,旁生横議?且仁政必始於經界,自協和平;善政不爭於醜夷,爰資誘導。治可孚於繩木,事且異於米鹽。學校如林,既飛聲扵蜀郡;羔豚去餙,嘗闡化於中都。實倉廪而有知,奉詔條而無失。岐山布徳,遂悛虞芮之心;馮翊推誠,終息弟兄之訟。咸禆治體,綽著民彛。

必世後仁,備聞徃牒。一國興讓,寜愧前修。豈唯知稼穡之難,不復競險易之利。但可勵其謙退,無宜督以科繩[2]黄覇雖已失中,張敞未為知義[3]

[1]耕者讓畔行者異路:畔:田界。种田的人把田界让给对方,走路的人让开路让别人先走。形容礼让成为社会风气。

[2]科繩:科罚的准绳。

[3]黄覇雖已失中,張敞未為知義:典故出自《汉书·张敞传》


七、 乙為刺史薦門下吏或以為當得山澤隠滯[1]辭云
             山澤不必有異士
   
擇賢而任,誠恤滯淹[2]。惟才是求,何必幽隠?但器能而可採,豈薖軸以為先?

乙束帯立朝,剖符出守。心既精於求瘼[3],道固恊於援能。千騎長人任,且隆於藩翰;百石補吏器,不問於山林。爰推體國之忠,允協知人之善。豈資遺逸,方俟甄收。且風鑒既精,文子或陞於管庫;官聫苟序,衛青猶奮於庸奴。所貴立賢無方,庶協適時之用。戔戔之帛,徒欲賁於邱園;森森之材,自可擇其翹楚。呉祐嘗交於小吏,夷吾亦舉於僻游。採彼虛名,盧毓終羞於畫餅;取其大節,鄭[]詩無棄於採葑。

奚必紉蘭[4]之人,方令推轂而仕。雖魯儒言教,當舉於逸民;而漢守援賢,止求於佳器。式諧舉類,無或執迷。

[1]隠滯:隐居不仕。

[2]滯淹: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

[3]求瘼:谓访求民间疾苦。

[4]紉蘭:《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後以"紉蘭"比喻人品高潔。


八、 丙越度官府垣籬官司罪之辭云隨甲而徃

        恊謀抵禁[1],法有减論。冐度干刑,理無從坐。既投足而同徃,豈原心而或殊?

丙徳之弗修,動而有悔。不如已者[2]方踰數仭之牆;因而從之,遂罹三尺之法。自踈明愼,猶啓薄言。况穴隙以相從,惟蔇茨而是履。前王著令,徒攀共犯之條;君子嚮儒,盍[3]守獨行之節?矧府寺之攸設,惟藩屛而是崇。不得其門,同臨蔽惡之地;必求諸道,當慙由徑之非。雖曰“比之匪人”,實亦動而過則;原其發慮,遽云職汝之由。詳彼治躬,豈可効人之僻?咎將誰執,戚實已招。

視籬落之具存,當跬歩而為過。别冐漢家之網,或異首科;自絶蒲人之袪,諒難降等。三千之條備紀,七十之杖何逃?罪必甘心,詞奚苦訴。

[1]抵禁:触犯禁令。

[2]不如已者:在这里指甲。语出《论语·学而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何不守獨行之節?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   风采月刊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601573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