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丙嘗與丁有舊亡命抵丁不遇丁弟戊年幼因留舍之
及事泄有司收丁戊送獄戊曰保納舍藏者我也丁曰
彼來求我非弟之罪州縣不能决遂上讞[注1]之
罪因容隠,即坐藏亡;詞苟逮連,先科率下。當責正家之道,庶諧治國之風。
丙砥礪自乖,亷隅靡愼。動既罹於漢網,滅耳堪憂;逸遂同於楚囚,脫身有計。始求舊而無遇,俄蒐慝[注2]而有歸。旋聞欲蓋而彰,彼皆不愛其死。丁以漏魚見詰,情夲締交;戊以題鳳未逢,罪歸隠惡。各感遺身[注3]之分,競推約法之宜。雖義重鴒原[注4],將讓生於季弟;而令行漢帝,終報重於元昆[注5]。
式恊事機,庶諧刑典。胡為州縣之讞,罔達朝廷之規。且曰為兄之難,須從任長之律。叔段不悌,鄭伯有失教之譏[注6];文舉保奸,孔襃當隠賊之坐。况云年幼,宜恊律文。
[注1] 讞:同谳,审判定罪:谳问(审问)。定谳(定案,定罪)。
[注2]蒐慝( sōu tè):隐慝。隐瞒为恶之人。
[注3]遺身:犹舍身。
[注4]鴒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注5]元昆:指长兄。
[注6]叔段不悌,鄭伯有失教之譏:典故出自《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十四、甲建議請依古法置銅虎符.[注1]給郡守每當發兵
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聴受之所以愼重戎事
難者以為其法乆廢行之無益
事重幾微,雖崇使節;時逢開泰,焉用兵符?志徒務於經邦,理何忘於觀變?
甲也自矜博識,罔逹嘉猷。以為千里宣風,既共慿於熊軾[注2];《六韜[注3]》董衆,請復頒以虎符。冀《皇華[注4]》之或臨,俾軍興而無妄。詳觀獨見,恐泥舊章。右一左三,誠則重其戎事;先庚後甲,亦將順彼民風。苟專金革之容,將異《詩》《書》之敬。且靈臺師節,况當《舞羽》之朝;豈英蕩使威,獨啓握兵之用?在古今之異代,豈沿襲而一貫?司馬以牙璋[注5]起旅,式紀《周官》;會稽以髦節[注6]興師,終乖漢制。矧兹凶器,安露沉機?且發即堪憂,世祖嘗云於鬢白。雖合而為信,晉鄙[注7]未免於心欺。
徒事危言,殊非利旨。
[注1]虎符:古代军中印信。铜质虎形,左、右两半,朝廷存右半,统帅持左半,作调动军队时用
[注2]熊軾:伏熊形的车前横木。因以指代有熊轼的车。古时为显宦所乘,.借指太守。
[注3]六韬:兵书名。旧题周·吕望撰。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后世用以指称兵法韬略。
[注4]皇華:《诗.小雅》中的篇名。《序》谓:"《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也。后因以"皇华"为奉命出使的典故。
[注5]牙璋:古代一种兵符。《周礼·春官·典瑞》:“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
[注6]髦節:古代使者所持的竹节,以牦牛尾作饰。髦,通"旄"。
[注7]晋鄙(?—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在奉命救趙途中因虎符被窃而被擊殺。典故见《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
十五、丁為别將遇敵强不戰而退主帥責其巽愞之罪
丁不伏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陷堅却敵,雖期必克,全師保勝,則貴知權。苟免喪雄之羞,難責臨戎之畧。
丁建牙禆校,賜戟别屯。提虎旅以先登,逹豹韜之妙識。裹粮坐甲,雖有奪人之心;高壘固軍,誠在知難而退。胡為主帥,自昩機鈐?徒謂恥於交綏[注1],曽未得於多筭[注2]。且夫什則圍而倍則戰,著自前聞;小敵堅而大敵擒,存諸嘉話。豈輕備禦,自取覆亡?鋒不可當,爾雖慙於避鋭;冦無所掠,我未爽於知兵。所期量力而行,寜妨觀釁而動?有進無退,誠或譏其逗留;鞠旅陳師,合先明於勝負。鬭雖同於困獸,慮宜盡於前矛[茅]。自全必勝之名,孰致非夫之誚?
楚稱六間,徒聞郤至之言[注3];晉全三軍,合採欒書之策[注4]。勢使然也,人其謂何?
[注1]交綏:①谓敌对双方军队刚接触即各自撤退。②交战。
[注2]多筭:多次算计。
[注3]楚稱六間,徒聞郤至之言:出自《左传 成公十六年》: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是指楚国有六大弱点。这些弱点为晋国提供了战胜楚国的机会。但这只是郤至一人之言。
[注4]晋全三军,合采栾书之策:是指晋国在某一时期,三军统帅栾书采取了特定的军事策略。根据历史记载,栾书在军事行动中展现了深思熟虑和谨慎的态度。当时,晋军中有主张开战的意见,但栾书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撤军。最终,栾书的决策被证明是正确的。晋军在撤军后,找到了更有利的战机,并在随后的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十六、乙為國將其兄嘗為敵人丙所烹後丙敗來降
其國君勑乙曰丙即至人馬從者敢揺動者致
族夷乙曰兄弟之讎不反兵
亢宗私室,有怨寕忘?受命王朝,雖讎必捨。苟避嫌於虐我,將取誚於非忠。
乙志篤弟恭,名髙將種。昔多患難,痛斷手於兇人;今既平寜,覩束身於皇化。俄屢承於君令,俾無復於仇家。奉以周旋,難乎進退。執兵待報,嘗悲列鼎之烹;牽羊既來,難背如綸之旨[注1]。縱高義之所在,當首忠規;苟釋憾[注2]之弗遑,未足為禍。若廢命而不禀,何以事君?徒結戀於天倫,宜推誠於國體。懿伯之忌,出境尚握節而避之。酈商之仇入朝,難枕戈而殺也。必資大順,無或固違。臾駢之言[注3],既得之矣;子夏之問[注4],不其然乎?
式遵事主之宜,奚取狥私之節?
[注1]如綸之旨:綸旨,指帝王的诏书旨意。
[注2]釋憾:.谓借事报复以解恨。
[注3]臾駢之言:出自《孙子兵法》,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兵法往往反其道而行之。
[注4]子夏之问:出自《孔子家语》 曲礼子夏问居昆弟之仇如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