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海名贤祠9对原有楹联,自从根据《增邑碧江余氏族谱》上的记载恢复原貌以来,来访参观的余姓宗亲和各界人士交口赞誉,认为极具史学价值,丰富了风采堂的文化内涵。风采月刊2008年秋季号和冬季号发表了拙作《名贤余忠襄公祠原有楹联校释》,后来转载在《经略遗风》中。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风采楼三楼中柱联原是“声威震南昭六属”,在转载的时候变成“声威震南韶六属”, 出现两个不同版本,解释也有不同。
根据《增邑碧江余氏族谱》上的记载,风采楼三楼中柱联是这样的:
风采冠北宋一朝,立德立功,勋业巍巍,庙食应留茭荻嘴;
声威震南昭六属,有为有守,大名鼎鼎,讴歌奚砥曲江头。
这是有族谱记载的风采堂原有楹联的记录,“声威震南昭六属”也有古代史实作为依据。原来南昭国,是指中国唐朝时云南西洱河地区有6个大部落,号称“六诏”,其中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兼并其余五诏,建都在今云南大理。南昭国地域包括现今云南全部,贵州、四川、西藏、越南和缅甸的一部分。“南昭六属” 就是南昭国所属的六个“诏”,取昭与诏同音互用,用来指代古代中国南疆地区。到了北宋时期,南昭国已经式微,但给后世留下许多传说的想象空间。1009年,李公蕴在越南北部的交趾建立李朝。皇佑四年(1052年) ,余靖充任广南西路都钤辖兼经略安抚使,受命征讨南部边境广源峒酋侬智高叛乱。平乱后留守岭南,做好善后。嘉佑五年(1060年),交趾李朝与甲峒蛮合兵寇边,余靖充任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受命南下破敌,声威所到,不战而胜,南疆遂平。这就是“声威震南昭六属”的历史依据。
以上的解释和已故余认奎先生的观点一致,认为六属是指六诏:“襄公的声威震撼了南方六诏”(见《经略遗风》第117页第1行)。但80年代维修风采楼时,其中三楼中柱联是凭记忆恢复的,临时用塑料字贴在柱子上,其中“昭”字写成“韶”字。2008年修葺名贤余忠襄公祠期间,东莞宗亲余伟求先生把他珍藏的《增邑碧江余氏族谱》影印件捐赠给风采堂,上面赫然有风采堂入伙时的9副对联,每副对联的位置记录得清清楚楚。我将这9副对联进行详细校对和注释,《名贤余忠襄公祠原有楹联校释》就是这样写成的。风采堂楹联的恢复工作也是以校正版本为依据,全部邀请名家撰写书法,采用柚木板果核色底漆金字,古色古香。但也出现小小问题,比如风采楼三楼中柱联没有按校正版本书写,仍然误写成 “南韶六属”,而未予觉察。后来在《经略遗风》编辑校对中,又以讹传讹,将“南昭六属”改为“南韶六属”。这一改不打紧,其解释也变成韶关的六个县属:“曲江、乳源、仁化、乐昌、翁源、英德”。(见《经略遗风》第125页倒第2行)。襄公声威所到,能够平息古代中国南疆地区的干戈,没有理由只震到自己故乡的六个县份,其中曲江还是襄公祖居地,历史上韶关也并非只有这六个县属,行政区域变动是比较大的。
我作为《经略遗风》编委,又是文章作者,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在此向读者致歉。我以为,“声威震南昭六属”有族谱和史实为依据,“声威震南韶六属”当时是凭记忆写出,解释牵强,没有依据。校正一字之错,将风采堂楹联中蕴含的史实依据辨析清楚,算是《名贤余忠襄公祠原有楹联校释》的续篇,也好给读者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