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近代建筑瑰宝

   作者: 击数:5617   时间:2011-3-5


     

 

开平近代建筑瑰宝

张国雄

 

宗祠是乡土建筑的重要组组成部分,西方建筑文化对开平乡土建筑的冲击,同时也涉及到了中国乡土建筑中惰性最大、最固守传统的宗祠,开平宗祠建筑大胆吸收外来建筑文化,这在全国少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荻海的风采堂。

风采堂坐落在荻海面向潭江最北端的一块开阔台地上,坐北朝南,面向潭江,堂前为一片宽大开敞的空地,以烘托祠堂的高大雄伟,又有堪舆中面水生财的讲究。风采堂是开平、台山余氏家族为了纪念他们的远祖北宋名臣余靖而共同出资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破土动工兴建的,工程历时八年,到民国三年(1914)才完成。其平面布局为岭南祠堂典型的三进三路制,有三进十五厅六院,总建筑面积有五千三百六十四平方米,规模宏大。

整座风采堂的外观既有岭南传统祠堂建筑肃穆端庄、规整有序的风格,又有西方建筑浪漫的气息。正立面构图以中路精巧别致的建筑为主,左右东西两路建筑风格简洁大方,以衬托中路建筑的高大雄伟。三路之间的两条青云巷、圆拱券和铁花装饰的巷门,使整座建筑在庄重肃穆之中透出几分灵秀,还有通风的实际功效。两条巷内各有一座造型十分独特的塔楼,由底层的圆拱门洞、二层的圆形窗和三层西式栏杆组成,宛如西方中世纪的城堡。除中路的拜堂外,风采堂的屋顶都是两坡硬山顶形式。中路的山墙为三级重叠的方耳山墙,东西两路的内山墙也是方耳形,外山墙则为硬山式。风采堂的屋顶组合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变化丰富的天际线。

中路建筑是风采堂的重心所在,大门上方门匾中“余氏名贤忠襄公祠”八个石刻大字刚劲有力。大门入口处为凹门廊式布局,门后设有驱灾避邪的屏门构成门厅。绕过门厅进入前院,前院两侧是回廊,柱和拱券是古罗马的建筑风格。站在前院首先看到的是形式非常精美别致的拜堂,明代著名的心学大师、新会乡贤陈白沙手书的“风采堂”大匾悬挂在在拜堂正中。拜堂顶为中国传统的歇山顶,四根纤细的铁柱和柱间的铁花装饰图案为拜堂增加了浓厚的伊斯兰建筑神韵。拜堂紧连着宗族议事、聚会的大堂,这是整个风采堂的重心所在。大堂的立柱与拜堂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根根粗壮的石柱与以中国民间题材为图案的木雕枋木结合,柱头为古罗马的混合式,既有爱奥尼克的涡,又有科林斯的两列错叠的毛茛叶,檐底托盘是有马洛克建筑特征的内凹曲形,房顶为硬山式。整个大堂洋溢着浓郁的西洋建筑风情,而又随处可见中式建筑的烙印。穿过大堂就是后院,同样有回廊,最后是祭拜先祖、放置牌位的后座。

中西建筑艺术的交融在细部处理、窗的造型、大量雕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风采堂使用了大量的石雕,里面有中式的麒麟、月梁、柱、雀替,更有西方建筑特征的拱券、券心石、宝瓶栏杆等。精致的中国传统木雕出现在枋木、屋檐板和窗楣等处,砖雕装饰了山墙墀头、屋脊垂脊。兴起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新文艺运动中的铸铁构件装饰手法,在风采堂的青云巷大门、拜堂的檐楣、楼层的栏杆中也得到大量的运用。窗户的造型有岭南民居传统的窗形,也有圆拱券窗加各种形态券心石的西式窗形,还有中西结合的窗形。

风采堂后面为独立的风采楼,高三层,西方建筑的风格非常明显,上部造型宛如欧洲的城堡。一层正门两旁是高大的西方古典立柱,风采楼的窗基本上是完全西方风格的窗形,三层中央大厅“名宗堂”,供奉着余靖的神像,而神台则是完全西方化的造型。西式立柱上挂着“风采冠北宋一朝,立德立功,勋业巍巍,庙食应留茭荻嘴;声威镇南韶六属,有为有守,大名鼎鼎,讴歌奚只曲江头”的对联。三层四角建有角亭,三柱一组的巨柱托起穹窿顶指向蓝天。风采楼为这组乡土宗族建筑增加了更多的西方风情。

作者简介:张国雄祖籍江苏宜兴,1955年出生于重庆。武汉大学历史系博士学历,现任五邑大学教授。本文录于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老房子·开平碉楼与民居》一书。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403420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