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作者:余瑞祥 击数:2111   时间:2012-7-13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余瑞祥

 

我的故乡多竹,它四季常绿,幽深茂密,潇洒俊逸。笔者所知三埠思始村委会的16条自然村,大多村落都种有竹子。村中竹子一般是分布在村后或村尾,它在村子的周围组成一道绿色的屏障。远望,满目皆绿,丛竹簇拥环绕,浓荫掩映,很难看清村子的真面目。可是,近年来有的村因建房用地,向村后扩张,结果竹子遭殃。最近笔者漫步于坑美、塘口、塘头、小莲塘、联安等村。所到之村,满目葱翠,茂密修竹,勃勃生机,无论村前村后,村头村尾,满眼是竹,自然成了“竹围村”了。居住在此的人们,可说有一种特殊享受。而新美、龙头、德华坊等村的竹子虽已减少了,幸存下来的仍然能让人感到潇洒悦目,青翠欲滴。我每次返乡路过新美村尾的竹林,直觉清风漾漾,竹涛阵阵,修竹青青,这充满着流绿溢翠的竹林,尤如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漫步其中,既可呼吸新鲜空气润润肺,还可欣赏“农舍竹色两相宜,行到村前竹更奇”的景色。

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客都喜欢竹子。在古人眼里,竹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吸引力,竹有“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荫”的情意寄托,竹有“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用宜”的风采和品质,竹有“醉游溪流瀑布丛,香尝竹笋妙马兰”的美味。而现代竹的文化意象和保健养生功效更是得到了彰显。

竹子的寿命很长,有的能活上三五百年,竹林是很好的养生之处,竹笋还可以食用。在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有11名百岁寿星,个个爱吃竹笋,且住所都在河边或有竹林的地方。而在“中国长寿之乡”的江苏如臬和“世界五大长寿乡之一”的广西巴马,那里的百岁老人对竹更是钟情,他们都喜欢吃同一种“野味”——竹笋。说到竹笋,有个“哭竹生笋”的典故。相传三国时吴国的孟宗非常孝顺母亲,他的母亲很喜欢吃竹笋,但到了冬天,已经没有竹笋了。孟宗便在竹林里悲泣哀哭,结果感动了竹子,生出了竹笋,他便挖回去给母亲吃。后用“哭竹生笋”作为孝敬父母之典。

竹笋不但可以吃,而且还有保健功效。据报载,竹笋和芦笋、莴笋这“三笋”,保肺防癌作用明显。竹叶可用来制竹叶茶等。

竹子的用途广,人类吃、穿、住、用、行都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竹产品已经深入生活,不少家庭都有竹器,如竹箩、竹席、竹扁担,乃至竹牙签等。城乡的建筑业也离不开竹子。竹纤维是纺织原料,制成的衣服吸湿透气。竹炭还是一种新材料,去除异味能力强……总之,竹子浑身都是宝。本地有的烟民用竹制作“水烟筒”又叫大碌竹,“吃口大碌竹,还好过做总督”,——烟民边吸边吹,也把大碌竹吹得神乎其神啰!

作为“岁寒三友”和“四君子”之一的竹,千百年都是文人墨客反复吟咏和描绘的题材。竹,刚毅、柔情、翠绿、宁静,在风中摇曳,在雨中坚挺。竹,不同于兰与梅,竹没有引人注目的外表,有的是傲然气节,它是君子引以为傲的象征。魏晋时的“竹林七贤”,他们选择在竹林下吟诗歌唱,纵酒玩乐,以对抗司马氏朝廷,也许他们以此引以为傲,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种傲然气节呢!

画竹能怡情养性。相传郑板桥喜欢画竹,那时他患了肝郁症,一天他见窗外疾风下的竹子仍然枝节坚韧,他便取过纸笔画下一幅《风竹图》。从此,他天天画竹,过了些日子,郑板桥渐渐觉得心胸开阔了,吃饭也有胃口了。首届国医大师,93岁的李玉奇教授遇到恼心事时,也会画一幅随风摆的竹子以宣泄情绪,而画完欣赏一番后,他就会把画撕掉,似乎已将烦恼抛却一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关于竹的绘画理论更有名,他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对于竹子评价很高的名人数不胜数。摘一例,供欣赏。苏东坡在一首《潜僧绿筠轩》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医,士俗不可医”。

竹报平安,祝大家一生平安,生命像竹一样常青、长寿。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000844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