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风采依然
——《风采月刊》复刊30周年有感
余海鹰
《风采月刊》复刊30周年了!三十而立,可喜可贺。三十年来族人为之努力,三十年来族人为之自豪。想当年,武溪源远,风采凛然;看如今,枝叶繁茂,硕果累累。
人生如梦,三十年的光阴里许多当年参与复刊的宗长已相继仙游,令人感怀;岁月如歌,三十年的时光中许多后起之秀新面孔踊跃不断,薪火相传。
1982年,我刚步出校门不久,跟随舅父在广州当建筑工人。这一年的3月份《风采月刊》复刊了,父亲当时在邮政部门工作,也许是这个原因,他成了《风采月刊》复刊后的第一任总发行。从父亲手中接过《风采月刊》复刊号,聆听父亲对《风采月刊》的介绍,我对《风采月刊》产生了亲切感,从此便与《风采月刊》结下不解之缘,成了她30年来每期必读的忠实读者,偶有拙作刊登其上,则倍感快意。在人生道路上《风采月刊》一直伴随着我,影响着我,但《风采月刊》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她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据了解,《风采月刊》复刊30年全过程参与,且又担负实际工作的元老,目前健在的仅有一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余炯棠,笔名余炯(82岁)。这30年里,他担任总发行7年,副总编辑20年,副社长7年。
是《风采月刊》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像同事那样退休后在“四方城”度日,而是拿起笔杆子,拿起照相机,做他喜欢做的事。他51岁参加中山大学中文系函授学习,55岁获广东省邮电管理局颁发“自学成才”证书,56岁那年戒了烟,66岁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70岁获“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75岁开始学习电脑,现在他可以通过电脑写作及收发电子邮件,这在同龄人当中极为少见。他不用戴眼镜,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上网看新闻,多渠道获取信息,近年来他开辟了神州暸望《时事套餐》栏目,厚积薄发,具有全球视野,深受读者喜爱。82岁的他仍保持午睡和晚饭后散步的习惯,喜欢红酒和白兰地,每餐一小杯,常言:“酒不可不饮,酒不可多饮”。与人交谈中常语出惊人又或诙谐幽默,大家都戏称他为“老颜童”。
30年来,我父亲余炯在《风采月刊》刊登的文字和图片不计其数,这也让他的退休生活多姿多彩。与此同时,他经常鼓励我撰稿投稿《风采月刊》,我知道他是想让《风采月刊》这封“集体家书”得以薪火相传,而我因生计奔波,而辜负他的期望。他又鼓动我的儿子修改了两篇作文投稿《风采月刊》。现在,活跃在《风采月刊》的笔杆子余杰锋,许多年前就是我父亲的培养对象。我与杰锋同乡同村,我比他痴长几岁,小时候对这位小弟未加注意,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看到了一封从昆明空军部队寄来给我父亲的信,信封上的钢笔字写得太漂亮了!简直就像是字贴里跳出来一样。父亲告诉我,这是杰锋寄来的信。后来杰锋从部队退伍回来,在管区当文书,他经常与我父亲联系,在《风采月刊》报道了很多的乡音族闻。一晃多年,杰锋也换了工作岗位,他的稿件也由过去的寥寥数语,成了现在走访余村里系列报道的大手笔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2007年春季号开始,《风采月刊》借助开平市风采中学的网页上网了,2011年秋在香港余氏宗亲会、余风采五堂会的大力支持下,同时还得到香港余艺良宗亲热心捐助,经过副总编辑余泽欣等人的努力,建成开通了“名贤余忠襄公祠——荻海风采堂”网站http://www.dhfct.com/,《风采月刊》成为这个网页的一个子栏目,从此我们阅读《风采月刊》就更加方便了。
回顾《风采月刊》走过的30年,由原来的32开到16开,再到大16开,由原来的黑白印刷到全铜版纸彩色印刷,每一次华丽的变身都向世人呈现出一股强劲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作为余氏的子孙,我愿尽自己之绵力参与族务,多写稿报道家乡的人和事。
祝愿《风采月刊》永远薪火相传,风采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