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老墓在台山里边沙塘村后山
近日我们到台山里边谦翁祖祠堂看到墙上嵌有一块石碑,刊有新宁县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1848年5月20日)发布的有关平息山坟纷争的告示。事涉绍贤堂十世祖汉老墓葬于何地的问题,是余族史的重要史料。
汉老是十一世祖谦翁之父,为什么在里边谦翁祖祠堂会有这样一块石碑?原来是十世祖汉老、十三世祖兴龙、会龙墓都葬在台山里边沙塘村后山田界岭(古名猛虎跳墙),三座山坟相邻呈品字型分布。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经重修,历年祭扫无异。到了道光二十八年,因汉老墓与兴龙墓相连太近,族属遂启争端。为防不测,举人余廷润禀请新宁县官调解。县官亲到田界岭勘查调解,绘列山图,出示晓谕,化解了争端。族人恐县官告示和所绘山图“久而就湮也,故勒诸贞眠,以垂永久。”谦翁祖祠堂内的十世祖汉老、十三世祖兴龙的山图以及新宁县官告示石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新宁县官的告示全文为:
署新宁县事惠来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于为剀切晓谕事。照得坟莹为先人安葬之地,自宜保护绵长。绅士为乡族系望之人,更须约束子弟。查新宁余姓素称巨族。其中绅袊应皆读书明理之士。昨据举人余廷润等禀称,十世始迁汉老祖坟与十三世分房兴龙祖坟两穴贴连,历数百年无异。今忽有族人鼓众约期图挖侵葬,恐相戕害,立成巨祸,禀请弹压前来。本县念切痌瘝,救同水火,亲诣该山弹压。当经劝谕,两造各相和睦,幸无滋事。兹据余允兼等以余讲贯等并无鼓众之事,呈请择释。查两造原属一本至亲,素无嫌怨,不过意存疑似,偶因口角起衅。今既咸知感悟,业经准予注销。惟恐族大人众,或难保无恃强逞气之徒,从中播弄,再滋事端,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谕余姓绅耆及合族子弟人等知悉,尔等现经遵劝息争,嗣后各戒子弟和宗睦族,相好如初。不得再行滋事。倘有应行事宜,应由该绅耆秉公妥办。如有不法之徒再敢持蛮逞凶,致酿祸端,在滋事之人固当按法重惩,而该绅耆等身为族中表率,约束不严,亦不能当此重咎也。各宜凛遵毋违,特示。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示
为了证实汉老墓是否真的葬在里边沙塘村的田界岭,在友人的带引下,我们到沙塘村后山实地察看过。在那里,果然找到了汉老墓的墓碑。碑上清楚地刻上宋金紫光禄大夫十世祖考汉老余公、妣甄氏、黄氏一品夫人的字样,与在谦翁祖祠堂内碑石上绘的山图碑文一致。墓碑的文字和祠堂石碑山图上的文字,加上新宁县官告示的文字相印证,可以肯定,五老之一的汉老墓,就葬在今台山市白沙镇里边村委会沙塘村后山的田界岭(古名猛虎跳墙)。据当地人介绍,每年都有人到那里拜祭汉老墓。为方便宗亲拜祭先祖,建议族中热心人士,捐款修通前往田界岭的道路,以便通行。最好能在山下建个凉亭,供人休息,避风雨。这应是元朝的墓葬,历史悠久,建议《风采月刊》社报请台山市有关部门设法予以保护。这里所说的保护,主要是设法保住田界岭这座小山,不要让它列入“开发”的范围。同时劝令邻近村民不要在汉老墓周围侵葬。这座山头不高,范围不广,一旦被开发,就会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古墓就会荡然无存。设法保住田界岭,余族宗亲就能捐资修好这座800多年的祖墓。
据余绍贤堂族谱记载,岭南余族九世祖为余师箕,世居广东曲江,有五子,即民间称为五老(汉老、唐老、国老、椿老、季老)。南宋绍兴元年(1131),师箕携五子由韶州迁居古冈州新宁县。汉老字服休,是宋金紫光禄大夫,妣甄氏、黄氏(族谱所记与谦翁祖祠的石碑、汉老墓的墓碑碑文一致)。汉老定居在新宁德行庄祖头村(今属开平迳头)。唐老、国老居新会荷塘,椿老迁居南海西樵,季老后来回迁曲江。汉老有四子,即谦翁、谓翁、详翁、询翁。谦翁祖祠堂在台山里边村。谓翁则自新会荷塘迁居白藤。汉老逝世,应在南宋年间。这处墓葬距今八百多年,一直安葬在沙塘村后山田界岭,历史悠久,是一座八百多年前的古墓,富有历史文化价值。历经几百年风雨,经过重修、是很正常的。汉老墓附近还有兴龙墓,兴龙是谦翁的孙子,是台开余族的十三世祖。汉老是现今居住在台山、开平地区余族的始祖。汉老的后裔遍布海内外,邻近地区的余氏宗亲,都是从台开地区迁往的。据族谱所记,由十世祖至三十世祖人口有80000多名男丁,居住185条自然村落。十七世祖宜信,迁居阳春。二十四世祖登五,迁居广海。二十一世祖朝俊、朝伟迁居高州信宜。二十四世祖会清,迁居竹原。二十七世祖学济,子孙迁居小杭北畔基罗涌坊兰。二十八世祖述齐,子孙迁居小杭北畔基聚龙社。三十世祖表雄,子孙迁居小杭。汉老墓如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一定能像风采堂、谦翁祖祠一样,成为海外、省外余族宗亲回乡寻根问祖的标志性地标。要知道,海外宗亲千里迢迢回乡寻根问租,增强与祖籍国的文化联系,他们回来看什么?当然要看看祖籍的新貌,也要看看“三祖”,即祖屋、祖祠和祖先坟墓。如果“三祖”没有了,他们血统上、文化上的“根”和“祖”又在哪里?
开平、台山余栋华等人口述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定邦整理
台山里边降冲余正柱拍摄
台山里边沙塘村后山田界岭汉老墓
新宁县官告示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