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热烈祝贺风采月刊创刊100周年

   作者:余杰锋 击数:278   时间:2024/10/10


 

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

——热烈祝贺风采月刊创刊100周年

余杰锋

《风采月刊》犹如百花园里盛开的雍容华贵、芳香浓郁——牡丹花,在台山市的侨刊乡讯中保持着一枝独秀,尽显风采,这都有赖于大家的积极支持和厚爱,源源不断地提供稿件、捐赠办刊经费,让《风采月刊》之花绽放异彩!

《风采月刊》是一本民办侨刊,沟通海内外联络乡亲情感和传递信息,成为乡亲们精神家园的桥梁和纽带。《风采月刊》是台山、开平两市余氏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有余氏“集体家书”的称号!

《风采月刊》创办于1925年春,2025100周年,又是复刊43周年。《风采月刊》经历了一段停刊、复刊、再停刊的曲折历程,到1982年春再度复刊。它一路走来,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如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江门市、台山市侨刊乡讯评比中屡获殊荣,曾被评为“广东省优秀侨刊乡讯”!

《风采月刊》离不开众多“笔手”。一批又一批笔杆子、通讯员辛勤笔耕,积极投稿,把家乡喜闻乐见的习俗、身边的好人好事、家乡的建设发展,当前乡村振兴的好典型等题材,精心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其内容丰富、具可读性、精彩纷呈。2007628日,本社在香港“两会”宗长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首届“风采笔友聚会”,为文化传播默默付出的创作者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原副总编辑余炯曾说过:“好文章是不断地反思和修改出来的!”会上,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写作的经验和心得,通过交流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不仅是助人也是助己。风采笔友会设立奖项奖励优秀笔杆子,既调动了笔友写作的积极性,又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截至2024年风采笔友聚会连续举办了十三届,在侨刊乡讯中开创了先例,又是本刊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这是《风采月刊》最大的一个亮点。

《风采月刊》离不开乡土村“味”。侨刊乡讯注重的是乡土文化、乡土气息,要想创作出乡村“味”的题材,只有走进乡村,才能获得第一手素材,创作者更要用心、用情、用力采写典型事迹,传递以乡土、乡情、乡音的文化聚力,这才是真正的“接地气”,使刊物更加贴紧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据了解,我们台山、开平两地有400多个余姓自然村落,大部分从荻海迁徙分散到各地,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村民的农耕生产、生活习俗都有不同,建设发展、风土人情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更多的“笔手”用“脚力、眼力、笔力”深入采访,报道乡村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助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不仅讲好乡村振兴的故事,而且展示时代新风貌,通过走访加强两地开展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推动氏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新时代的新闻宣传工作贡献一份力量,这是《风采月刊》最好的一个素材。

《风采月刊》离不开办刊经费。经费是办刊的坚强后盾,可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近年来,随着刊物印刷费、邮寄费、稿费、办公经费的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当前,有的刊物经费不足,经营难以为继。但是我们《风采月刊》有别于其他刊物,一直以来,得到香港余氏宗亲会、香港余风采五堂会、美国余风采总堂各分堂、美国余绍贤堂、加拿大余风采总堂、香港余尊德堂、武溪中学等以及海内外热心社团、热心宗亲的鼎力支持,本刊每季度出版,每年如期出版四期,分春、夏、秋、冬四个季度,充分展现出坚实有力的财力支持,这是《风采月刊》最大的一个优势。借此机会,笔者代表本社全体同仁向长期以来积极出钱出力支持《风采月刊》发展的海内外堂会(社团)、宗亲(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风采月刊》能够源源不断出版,除经费保障之外,稳定而又有质量的作者队伍是不可缺的,笔者希望更多爱好文学创作的余氏族人(包括学生)聚合起来,共同搭建一个多元化创作平台,把我们“集体家书”发扬光大,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余杰锋(1965—),祖籍开平市三埠街道思始

                   村委会龙头村人,现任风采月刊社名誉社长。

风采月刊1925年创刊号和1982年复刊号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407165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