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拜访风采堂的机缘
广东的祠堂建筑,有这样的权威定论:“北有陈家祠,南有风采堂”。九十年代中期,我曾经造访过陈家祠,当时我确实被其宏大的规模、华丽的雕饰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所折服,感叹陈氏祖先为后人留下了如此厚重的文化遗产。作为余靖公的后裔,我一直在期待着拜访风采堂机会的到来。
2011年,公司在新会接了一个项目,派我作为驻地总监,为此我得到了基本常驻新会的机会。巧合的是项目所在地的邻近村庄为大洞乡,村民大部分姓余,更为奇遇的是这些余氏宗亲也是靖公的后裔,这让我感到很意外,由此真正产生出喜出望外之情!当我第一次与村主任炎邦和炎赞兄弟俩及其乡贤锡恩宗长见面时,我们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完全没有陌生的成分,我们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总之,也许我们身上流动的血液中有着相同的基因,我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手足之情。当我说出多年来一直盼望拜访风采堂的想法时,锡恩宗长马上说与风采堂主事余老师熟悉,我们可以约定时间去造访,就这样我们约定十·一国庆节去。
没有想到,在9月28日,中国首次发布了今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台风预警,第17号 “纳沙”强台风将于9月29日下午到晚上在广东电白至海南琼海一带沿海登陆,至9月30日晚,新会的天空还是黑压压的乌云笼罩着,天下着大到暴雨,似乎没有停歇的迹象,我不禁担心十·一能否成行,但我们约定:风雨不改,照样前行!
十月一日早上,天空中虽然还下过中雨,但雨势已明显减弱。我们一行十二人,分乘三部车,在雨中向风采堂出发。一路上时而大雨,时而小雨,我们一直在雨中前行,望着车窗外,广袤农田依然一片翠绿,尽管已入秋,但丝毫没有秋的迹象。一小时的车程似乎有些慢长,窗外的美景我们也无心品味,一心向往着风采堂。
到了风采堂,雨居然停了!文海、状好、泽欣和锦照等一班宗长早就在风采堂门口迎接我们,看着他们慈祥和欣喜的面容、听到他们热情和爽朗的笑声及问候,不禁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熟悉的亲切感,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我们没有半点的陌生感。宗长们似乎已看出我们迫切参观风采堂的心思,没有停歇,就直接带领我们参观风采堂了。
二、建筑多彩铸瑰宝
风采堂坐落于开平市荻海埠茭荻嘴,始建于1906年,历经八年才建成。展现在面前的全新面貌的风采堂是2007年开始修葺,历经二年完成的。整个建筑群由风采堂、风采楼、门楼、广场和环形祠墙构成。风采堂东西面宽54.8米,南北进深50.8米。
风采堂的正面正中位置为大门,大门上方石刻字“名贤余忠襄公祠” 为墨色,字迹刚劲有力。东巷石壁拱门正面为“修名”,背面为“云蒸”题额,西巷石壁拱门正面为“昭质”,背面为“霞蔚”题额。最惹人注目的是大门两侧的对联“水襟三县,名冠四贤”,传神地诠释了祠堂的地理特点和祠堂供奉主人的身份地位。
(一)风水特点
风采堂为坤山艮向(坐西南向东北,大门向东北45度),从远处看风采堂,只见背靠的山峰一峰高过一峰,预示代代出英才。再看水路,左侧为谭江,右侧为茭江,两江在前面汇合,整个风采堂犹如玉带缠身,预示子孙后代发富绵长。显然这是一处富贵双全,风水极佳的地方,我们叹服当年前辈宗长对选址的独到眼光。
风采堂的主体建筑是由“一堂”和“一楼”组成的。“一堂”是指风采堂,“一楼”是指风采楼。风采堂纵向上由三进构成,从前至后,一进更比一进高,寓意后代子孙一代更比一代强。风采楼布置于风采堂后,与风采堂约有五米的间隔,为三层楼高,正好成为风采堂的背山。堂楼建筑相得益彰,配合和谐。更为奇妙的是进与进之间,分布于东西斋中间分设了四座典型的开平雕楼式建筑,犹如四个卫士在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着整个风采堂,保佑其祥和安宁。
据介绍,整座建筑从平面布局、建筑的关键部位如大门、横梁等尺寸均符合鲁班尺的吉数。可以说,风采堂楼建筑是一座风水构建极为合理和极为深邃的建筑群。
(二)建筑特点
建筑群采取堂楼配合的格局,这在中国祠堂建筑中是非常罕见的,可算是独创。平面布局上采取楼、堂、门楼、广场和祠墙分布的格局,其中楼处于最靠后位置、楼前为堂、堂前为广场、广场周边为祠墙、门楼处于与外界联系的出入口,整个平面布局给人感觉紧凑、合理、开阔和大气。
祠堂部分采取三进六院十五厅堂的岭南庭院式布局。风采楼为三层城堡式建筑。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虽然整座祠堂的建筑风格揉合了岭南建筑风格、开平雕楼式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风格、欧式建筑风格和波斯建筑风格等于一体,但是不会让人感觉唐突,整体上各种风格的建筑配合得非常得当、非常自然和非常完美,既显得大气,又不失庄重,充分体现了当年主事者、设计者及建造者极高的审美能力和智慧。
从大门进入,中轴线建筑以厅堂为主,以其净空高、空间阔、采光和通风好的特点,成为祠堂建筑的核心部位,也是文物展示、开展祭祀及宗族聚会活动的地方。中轴线两侧为二层书院式建筑,主要是附祠办学的地方。因此,整座祠堂的建筑功能划分非常清晰,实用,且互不干扰,可见其构思之精妙。
大量采用石雕、木雕、陶塑、砖雕、铁艺和对联等工艺艺术手段,充分利用大门、柱、墙面、屋脊、过梁、山墙等建筑部位和屏风、对联的形式,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既使整座建筑多姿多彩,美仑美奂,又丰富了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忠襄公的铸铜雕像及其背面的《从政六箴》和介绍其生平事迹等一系列的资料,从而使风采堂真正成为有灵魂的建筑!也铸就其为名符其实的岭南建筑瑰宝!
(三)文化精彩造英才
百年前建造风采堂的主事宗长一定秉承了这样的理念:通过文化传承精神,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先祖靖公作为北宋名臣,名冠四贤,其一生“经制五管,出知六州,三使契丹,两平蛮寇” ,在品格、治学、为政、外交、军事和诗文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建树,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精神宝藏。风采堂以纪念先祖靖公为主线,通过介绍其生平事迹、年谱、著作等,展现了先祖靖公:治学上的博学、严谨和精深;为政上的忠诚、廉洁、勤政、敢言、善言和善治,品格上的高尚、刚直和公道,尤其是铸铜塑像背靠展示的《从政六箴》,以“清、公、勤、明、和、慎”为六箴,是当年先祖靖公为政心得的精粹,更应该成为后辈从政者践行的准则。从先祖靖公遗留的文化精神宝藏中,人人都可以摄取有用的精神财富,在学学生可以学习其治学上的博学、严谨和精深的精神,从政者以先祖靖公为学习楷模,必定仕途顺利,官声隆隆。
风采堂配合展示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典故的雕塑、对联等为辅助,文化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尤其是通过附祠办学,设立具有纪念意义的“风采中学”,至今已逾七十载,在当代的祠堂建筑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其中学习的一代代学子浸染在这样厚重和精彩的文化氛围中,是多么令人羡慕啊!由此也造就了一代代英才。
参观结束后,准备开车离开风采堂的间隙,我再次回眸这座建筑瑰宝,心中不禁感念当年筹建风采堂和后来修葺风采堂的宗长们,他们的远见卓识、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就是最好地传承了先祖靖公的精神。所有靖公后裔一定会为风采堂感到骄傲!我们深信风采堂一定会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先祖靖公遗留的文化精神宝藏,后人传承一定会历久弥新!
作者简介:余文天是叔英公长子惠元公支派的后裔,是梅州市大埔县洲瑞镇下营村人,硕士毕业,北京中城建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广东南车城轨车辆制造基地项目驻地总监。
余文天在风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