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楹联带你参观风采堂

   作者:余泽欣 击数:3320   时间:2015-2-10


 

通过楹联带你参观风采堂

     余泽欣

 

风采堂楹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为我们发掘风采堂的文化底蕴提供了指引,也为人们参观风采堂提供高层次的导游。

凡是来风采堂参观者,临门即见:“水襟三县,名冠四贤”。这副门联就好像序一样,言简意赅,构成绝配。上联说的是风采堂的地理形胜:水指三江汇流,从台山流过来的茭江和从恩平流过来的锦江汇入开平境内的潭江,恰好在风采堂前像衣襟左右相交使三县(市)紧密相联;下联说的是忠襄公的历史勋德:名指名贤余靖,尚其名节与政声,冠于四贤之列。四贤:一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在宋仁宗景三年(1036年)一同遭贬的史实;一指在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余靖被擢为右正言,欧阳修、王素、蔡襄同知谏院,是为四直谏的史实。可以说,四贤是指景庆历年间同退同进的贤者

入门之后登堂入室。由一进屏风转过前天井进入二进大堂。其上高悬着“风采堂”牌匾,这就好像文章的总题目,其下二进中柱联就像第一章概论:

梅岭自文献而后三百年,始有闻人过韶石,以景遗薇,北使南征,足偕韩范勋名,交辉国史;

茭海衍武水之流数十叶,纂承旧德入儒林,以培多士,东庠西序,勉作洙邹徒侣,绍述宗风。

上联是说,梅岭以南的韶关,自唐代名相文献公张九龄之后300多年,才又出现一位著名人物忠襄公余靖。在韶州出生的余靖自小景仰张九龄,后来在北使南征中建功立业,足以偕及同时代的韩琦和范仲淹所建立的功名,相互交辉于中华国史;下联是说,茭海(指代荻海余村里)延续着武溪源流,从襄公开始派衍至今已数十代,入居儒林里这个地方,继承余氏世家长久的德施,建祠附学以培养国家人才,在祠堂两侧兴办了东斋西斋学校,以期像当年孔孟在洙泗邹鲁授徒讲学一样,继承祖宗的风采。

二进后柱联进一步叙述和感佩襄公余靖敢于为国谏诤,成功平定西夏和出使契丹(辽)的丰功伟绩:

论文正,连上数封书,养士答深恩,与国同庥惟谏草;

出居庸,收功十余骑,感时思往事,至今难得此皇华。

转过二进屏风,经过后天井进入三进大堂其中两副柱联烘托着大堂庄严气氛。中柱联是这样的:

谏草著官声,迭膺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立德立功,当代群钦四杰士;

儒林崇庙貌,排列东斋学校西斋学校,教忠教孝,登堂同是一家人。

上联是说,由谏议奏章而著显官声的余靖,屡受重任,累官至工部尚书,赠刑部尚书。立德立功如此,即使是千年以后,当今之世,人人都钦佩当年 “四杰士”,即门联所说的“四贤”,是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下联是说,由荻海儒林里族人修建了庄严的名贤余忠襄公祠,将东斋学校西斋学校排列于两边,兴学育才,教忠教孝,登堂来就是一家人,是所谓“四海一家亲”。

三进后柱联在襄公铜像的两侧,既缅怀忠襄公风采,又指出修建风采堂的缘由:

披武溪全集,手泽依然,想我公文采风流,而今尚在;

溯庆历前朝,宗祊世守,卜此地馨香庙貌,与古维新。

从对联可以想见,建祠的余氏先贤披阅着襄公遗著《武溪集》,感到先祖手泽依然还在,想到襄公的文章风采,通过修建风采堂得以一代代传承下来而感到欣慰;追溯到前朝北宋庆历年间先祖的德业,宗庙门内世代都有祭祀纪念活动,卜址选定于此地修建风采堂,就是为了使先祖的德化能够远播,因此祠堂的式样既要参照古祠堂的营造法式,又融合新时代西方建筑结构的精湛工艺。

这是风采堂最为重要的一副对联,把建祠意义和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主旨用深含不露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风采堂四副柱联好比是文章的第一至第四章,还有四副柱联是在风采堂后的风采楼,就好比是文章的第五至第八章。参观来到了风采楼首层,这里是风采中学阅览室,也是廉政教育文化阅览室。首层的柱联只有一对,特别醒目:

后曲江以著名,维岳降灵,为问谏草流传,政事文章谁绍述;

由韶石而迁此,登楼纵览,只觉荻花飞舞,流风遗韵起讴歌。

上联是说,襄公继自号曲江的唐相张九龄之后而著名,唯有南岳能够降下神灵,使得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此亦唯有问一句,襄公的谏议奏章一直流传至今,他的政事文章又有谁可以阐述而继续发扬呢?下联是说,襄公后裔由韶石(州)迁到此地修建了风采楼,从楼梯直登三楼大堂,沿着风采堂中轴线向北方纵览,只觉三江汇流浩荡之处荻花飞舞,对于前代留下来的好风尚好诗赋,后人也不由的唱起了颂歌。

风采楼三楼的后柱联就是一首精彩的颂歌:

与唐相风度齐高 ,拔地双峰,不朽大名垂宇宙

为宋使谏官生色 ,擎天一柱,长留正气壮山河

中柱联也同样精彩,解释了庙食为什么应留在荻海余村里的茭荻嘴,而颂歌为什么不仅仅局限在韶州的曲江头其上下联是这样的:

风采冠北宋一朝 立德立功,勋业巍巍,庙食应留茭荻嘴;

声威震南昭六属 有为有守,大名鼎鼎,讴歌奚砥曲江头。

三楼大堂为寝厅,供奉着襄公石刻像。此时讴歌虽已唱过颂过,意境却回到了“流风遗韵”的源头,我们来看最后一副前柱联,:

远望武溪云,更上一层,蹑足似跻韶石顶;

近临茭海月,兼容万顷,荡胸如在曲江头。

仿佛有一位千岁老人在三楼寝厅上“登楼纵览”,越过风采堂天际线,放眼三江汇流形胜,远望韶州武溪云头,在峰峦叠嶂之中更上一层,也不由的放轻脚步,似乎真的登上了韶石顶。传说韶石是舜帝南巡奏萧韶歌南风的地方。史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韶石顶蕴含中华5000年政治理想的传说。《武溪集·游韶石》的五言长诗寄托了襄公的理想追求。为了纪念这一位千岁老人,他的后裔在荻海茭荻嘴的地方建起了风采堂和风采楼,登楼可以俯临茭海月色,兼收容纳着万顷的波光,荡漾在胸前就如同在韶州的曲江头一般。茭海就是荻海,就是襄公后裔的聚居地,古称儒林里,是因为后裔继承着他老人家传下来的儒林家风和对中华5000年理想梦的追求。

 

 

忠襄公余靖铜像及两旁对联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421047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