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了“余氏家塾”的发祥地

   作者:余平光 击数:5295   时间:2015-10-23


 

我来到了“余氏家塾”的发祥地

 

余平光/文 余泽欣/

 

    新加坡余氏总会的前身是“余氏家塾”,从牌匾上的英文拼音YEE SHE KAH SHOK,就可以知道那是粤语。“余氏家塾”在1929年成立时,只有广东省的台山、开平、新会、恩平四邑籍的余姓人士才能入会。其中,人数最多的是荻海村的宗亲。荻海在当年是由台山所管辖,50年代则归入开平县。  新加坡在日治的“昭南岛”时代,有关“余氏家塾”的文件都烧毁了,许多记录和文物都化为乌有。战后,即1945年,余氏宗亲们进行复兴工作,为了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余氏家塾”接纳其他籍贯的余姓人士入会,并易名为“余氏总会”。尽管“余氏家塾”16年来的资料和文物已经不见了,但是四邑籍的先贤创会的精神和宗旨,始终深植于宗亲们的心中。

1993年我加入余氏总会之后,就很想追溯和探索“余氏家塾”付诸阙如的历史背景和有关事迹。当时的行政秘书焕彬兄说,文件全毁,目前只能从年长的四邑籍前辈们的口中知道一些蛛丝马迹,但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还有,他们对历史与地理的认识不足,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政治上的因素,限制了宗亲与中国大陆的往来,造成漂洋过海的先辈们,几乎和家乡隔绝。偶有回乡探亲者,也只是个别回去自己的村子走动,并没有和当地的余氏宗亲团体和组织,进行交流和联系。

后来,我从《风采月刊》上阅读了许多有关余氏族人的报道和资料,对“余氏家塾”的发祥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照片中看到了开平、台山正朝向现代化的大道迈进,社会风貌起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更对族人创办的风采中学、武溪中学、风采华侨中学所取得的成就与屡创佳绩,格外钦羡。在照片上也看到宏伟的校舍和美丽的校园,令我十分向往。遗憾的是,余氏总会由于缺乏联系的管道,86年来,从来没有组团到发祥地观光,也没有和当地的宗亲团体来往。2014年,我们庆祝成立85周年纪念,举行盛大的庆典,邀请了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的宗亲团体前来共庆,独缺发祥地的宗亲。

虽然我的祖籍不是四邑人士,祖父早在100年前就从潮州普宁移居新加坡,但是一来要了解与探索先辈们创会的历史,二来要拜访《风采月刊》的领导们,于是在2015313日,我单枪匹马,在暮色苍茫中来到灯火辉煌的开平,住进了汽车总站附近的宾馆。花了两天的时间,我根据地图上的资料,坐上2号、4号、9号等公车,游览了潭江、立园、赤坎古镇,也进入荻海村落,看到了五围乡、下湾、桥头、米冈、东坑、永安里等乡村风貌,又去了台城,体验了台山的风土人情。16日下午,联系到《风采月刊》社的领导,在办公室里拜会了副社长兼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副理事长文海宗先生、副总编辑兼开平市风采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健强宗先生、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锦照宗先生,之后,在主人的热情招待和引荐之下,我对“余氏家塾”发祥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接下来的几天,古道热肠的文海兄,开着汽车,载我走访了开平和台山的乡镇,拜访了武溪中学、华侨风采中学的领导。我也了解到从开平荻海一带到台山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竟然有400多个余姓的村落,这么多姓余的宗亲集中居住在一起,在此之前我是无法想象的。文海兄为了要让我看一看横水渡,还有以前的市集“圩”,到处去询问当地的乡亲,打听已然消失的“里边圩”旧地在哪里。文海兄向我解释,以前逢五、逢十才有市集,叫“圩期”,村人都赶来这里进行买卖,遇上圩日,就很热闹。文海兄赠送大作《文海拾趣》,我仔细阅读之后,被书中所描绘的乡土风貌、礼俗民情以及村人的和谐纯朴的性格所深深吸引。

和文海兄一见如故,算是有缘,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兴趣相同,对许多事物的看法一致。我到开平的时候,碰巧遇上“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庆祝创建100周年的庆典,文海兄是名贤祠的副理事长,为了筹备庆典,本来和孩子住在深圳,特地从深圳白士龙开车上来开平,住在他位于潭江江畔的寓所,我们因此有缘在开平相遇。

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位于开平市荻海埠茭荻嘴,三面环水,北面是茭江和潭江。1906年,即清朝光绪32年开始兴建,1914年即民国3年竣工,中西合璧的建筑物,耗费34万余元。根据民国4年余觐光的《荻海余襄公祠堂记》的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孟春,余氏议建襄公祠于荻海,学校附焉,以伸孝饗,而兼寓作育之意。”族人倡议建设祠堂,两翼附有两层的东斋、西斋学校用于办学,教化余氏子侄,作育英才。祠堂竣工后作为小学学堂之用,1940年,又创办了风采中学。2002年,祠堂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祠堂曾遭受日军烧抢和文革的破坏,2004年进行重修,得到国内和海外宗亲的慷慨献捐,大力支持,也获得省政府拨款84万元的资助,历时5年,5000平方公尺的建筑物终于翻新竣工。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是余氏族人的骄傲,也是族人慎终追远、凝聚能量的场所。

开平、台山之行,让我大开眼界,也令我激动和鼓舞。在镇上闲逛时,看到闲置的建筑物,上面有某某家塾的字眼,令我联想到“余氏家塾”。我猜想在百年前,这里流行“家塾”的组织,余氏族人移居新加坡,就仿照家乡的组织模式,创立“余氏家塾”,凝聚乡亲,让漂洋过海的族人,有一个依靠互助的所在。这一发现,让我对余氏先辈创会的背景,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也懂得怀念故土,我们是万物之灵,岂能忘本?回国之后,我向董事宗亲们介绍了开平和台山的风貌,也让大家看了照片,宗亲们都很兴奋和向往,期待能到发祥地一游。

五百年前,我们是一家人。期盼新加坡余氏总会今后能和开平、台山的余氏宗亲组织和团体保持联系,建立宗族情谊,促进文化交流。

两翼附有两层的东斋、西斋学校

 

 

风采堂早期办学的文物遗迹:“襄公祠之建为立学也···”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421055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