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公题庾岭三亭诗之二:《来雁亭》解读

   作者:余泽欣 击数:3313   时间:2018/2/24


 

靖公题庾岭三亭诗之二:《来雁亭》解读

余泽欣撰

《题庾岭三亭诗》是靖公晚年北上述职途中最后的遗作,第一首是《叱驭楼》,“叱驭”所含的意义和典故,抒发不畏艰险重修驿道,报效国家使岭南重归治道的喜悦之情;第二首是《来雁亭》,由亭名在“雁”字上做文章,以雁随寒逐暖的生态特性表达对治道的追求。

嘉佑七年(1062年)蔡抗任广南东路转运使,他的弟弟蔡挺知南安军(今江西省大庾县)提举虔州盐兼江西提刑。兄弟两人商议修复梅关驿道事,靖公当时给予大力支持,知照南雄州、韶州抽人力财力开筑驿道,方便南北交通。梅关在广东与江西交界,故有“况是弟兄封境接的说法。来雁亭设在梅关驿道的南坡,属广东省境。北雁南飞越梅岭,都会成群结队暂时栖息于此亭附近的山石上,故名来雁亭,相传为蔡抗所题。

雁是一种冬候鸟,有追随生态环境迁移的特性。冬季在我国南部较暖地区过冬,次年春季趁着南风的暖流飞往北方繁殖,幼鸟长大后,正值深秋,又成群结队往南飞返原地区越冬。雁群在天空中飞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阵或一字斜阵,并定时交换左右位置。生物专家们研究这种雁阵后发现,这是雁群飞行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为它们在飞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够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产生的空气动力,使飞行省力,一段时间后,它们交换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侧的羽翼也能借助于空气动力缓解疲劳。管理专家们则将这种有趣的雁群飞翔阵势原理运用于管理学的研究,形象地称之为:雁阵效应例如,当代上下游产业链布局就是一种雁阵效应,能带来1+1>2的社会效益。古时所说的“治道”,其实就是现代的“管理学”。因此雁群适应生态环境的迁移功能和迁移过程中的群体协同效应,很符合“治道”的原则。

《来雁亭》所描述的就是对雁阵往来的感怀, “来雁”在飞行中都是自发的组成雁阵的。单只雁是失群的雁,只有追上雁群才不会落单。靖公在诗中屡以雁自况,写雁的生态特性,写雁对生态环境的执着追求,写雁在庾岭南北往返的经历。雁在上空盘旋,人在亭间徘徊,人雁溶为一体,倾诉了在来雁亭上眺望的无限情意,抒发了南来北往历尽艰辛,对治道孜孜以求的肺腑之言,不愧是靖公晚年难得的一篇抒情杰作。下面试将全诗以起承转合四联分别加以解读。

首联——南方旧说无燕序严凝亦暂来。

    南方自古以来传说,从北方燕赵等地的大雁飞到南岳就不再往南飞,故有回雁峰的说法。自从唐代张九龄开通了大岭驿道,雁就往岭南飞了。原来梅关驿道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象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两个水系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生态链,雁群就可以沿着这条生态链南下。但即使岁序节令更替,气候冷凝到了极点,雁群亦不过是暂时飞越梅岭,到南方温暖的地方来过冬。

颔联——天外每随寒雨过,春前先逐暖风囘。

每年在深秋时节,随着北风夹带寒雨季候的来临,雁群就从天边之外飞掠而过,一路追寻南方的水草地带;而在春天来临之前,只要和暖的南风形成并向北吹送,雁群就象预先知道的一样,追逐着这股南风回归到北方繁衍栖息。诗人在诗句中略去主语“雁群”,有意无意地将自已也置身于其生态环境之中,冷了南迁,暖了北归,执着追求,感人至深。

颈联——人稀弋射矰休避,俗厌鱼餐网莫猜。

岭南地方人烟稀少不喜射生,看见有人用系有丝线的矢射来,也不用躲避;当地的民俗讨厌把鱼肉来生吃,谓之“鱼餐”,看见他们撒网捕鱼时也不必疑猜畏惧。此句诗人无意中将雁群飞到岭南的环境天真地理想化,可以“矰休避 网莫猜”。但雁群在飞行的现实过程中毕竟是有风险的,有不安全的因素。诗人回归到现实之中就有下面尾联的补充叙述。

尾联——况是弟兄封境接,登临因此几徘徊。

况且这个地方自古就有兄弟相邻守岭的传统,远的有汉代庾氏兄弟,近的有蔡氏兄弟邻郡为官来治政,保证了岭南岭北相互沟通,通过梅岭南北往返方才是平安的。凡此种种,遐想联翩,诗人登临到来雁亭的中间,几次徘徊远眺而未能止步。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421051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