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老太祖猛虎跳牆山古遺址

   作者:余澤欣 击数:2802   时间:2018/12/14


 

漢老太祖猛虎跳牆山古遺址

左旗右鼓虎山跡,猶記當年報國功。

猛虎跳牆外禦侮,裔孫昌盛里邊隆。

新寧已誌儒林傳,華表重光瞻玉容

八百年韶文物古,萬眾維護此天工

將漢老太祖猛虎跳牆山古遺址的史料記載與考證記錄如下:

(一)《新寧縣誌》人物傳的記載

余漢老1210~1281年)是歷史上對台山(舊稱新寧)卓有建樹的人物。道光年間《新寧縣誌》人物傳中有記載:“余漢老,字服休,德行都人,宋名賢余襄公九世孫(據族譜應為十世孫)也,宋末由韶州之廣州,居寧陽,卒葬儒林里虎山。子孫坿山而居,儒林之派衍,亦足見襄公德澤貽流之遠云。”

余紹賢堂族譜卷一之十二《下邳郡余氏世系谱》:“师箕字作范,宋末携四子(应为五子,详下)自韶徒之新,散居各。长子諱漢老字服休,赠为金紫光禄大夫,初卜地平康里祖村(今属平市)居焉。”汉老携带着家眷从祖村继续往里探尋宜居風水寶地的時候,漢老反复叮嘱家人“里,里”,里的得名就是这样来的。其中选择虎山的“猛虎跳牆穴”作为百年归老之地,也必定经过漢老的详细考察才确定下来。“子孫坿山而居”是指子孙后代附着虎山周围的村落居住,旧儒林里。所以新寧縣誌将虎山稱為“儒林里虎山”。

“儒林之派衍”是指余氏在儒林里世世代代繁衍,着忠襄公德澤貽流之遠播。余紹賢堂族譜记载,從十世祖漢老公開枝,是五邑地方,特別是台開氏開大族之源。漢老的長子謙翁房和第四子詢翁(謙翁次子出繼詢翁)之孫應星、應昴二房,都是始居邊,後來分居山、開平儒林人字股、上字股和大字股各村莊,遠恩平、陽江、陽春、新會、鶴山、中山、雲浮、高要、廣西等地發展。子孫移居海外,向港澳以及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地發展的更不計其數,其根都在邊及漢老祖墓。还有漢老的第二、三、详翁择居开平书厦等地,也世代繁衍至今。

(二)余紹賢堂族譜的記載

余紹賢堂族譜卷三之一有記載,九世祖師箕公攜五子(漢老、唐老、國老、椿老、季老),於宋紹定(誤作紹興)元年(公元1228年)從韶州曲江遷居至古岡州。公元1235年,蒙古兵正式侵犯南宋。師箕公和漢老五兄弟維護漢統,抗元有功,得朝廷封賞,師箕公和漢老均獲封為金紫光祿大夫現今留存於里邊虎山上的漢老古墓,其墓碑上寫著“宋金紫光祿大夫十世祖考漢老余公、妣甄黃氏夫人 宋誥封一品夫人”。墓桌上記錄墓的方位:“坐戌向辰兼辛乙,坐西北向東南”。族譜卷一下之十八頁稱作“漢老太祖猛虎跳牆山” 。

(三)當年漢老精忠報國,支援崖門海戰的證據

七百多年來,漢老古墓“猛虎跳牆山”隱藏在里邊的山山水水之中,直到近年修葺漢老祖墓的同時,開展對里邊山水的調查研究,才揭開“猛虎跳牆山”的神秘面紗,原來是記錄當年漢老精忠報國,支援崖門海戰的天然證據。古墓在虎山的東南麓,坐戌向辰兼辛乙(東偏南約24度),正好對向新會崖門海戰的發生之地。虎山並不高,對面有里嶺隔水相望,有如香案又似牆。越過里嶺在台城河的對岸,左青龍位有丫髻山,右白虎位有西華山,是台山有名的高峰。山川靈氣與人文靈氣在這裏聚合,民間傳說叫“左旗右鼓法竹印”。如果從對面崖門望過來,左面尖頂的西華山像旗幟,右面平頂的丫髻山像面鼓。在台城河與三八河匯合處還有一個法竹山像印台。旗、鼓、印台,這些都是古代行軍指揮的用品,象徵著漢老的功名民間傳說“左旗右鼓”像是隱藏有千軍萬馬一樣,對向当年崖門海戰的遺址。可見猛虎跳牆山的真正意義是精忠報國、抗擊外侮的漢老精神。古遺址不僅僅包括漢老古墓本身,還包括丫髻山和西華山兩座高峰,這些都像是天然形成的紀念碑(简称为天工),通過猛虎跳牆古墓的座向,正好對向新會崖門海戰的發生之地,和崖門海戰遺址遙遙相對。这是八百年来保存至今的宋末民间的扶宋抗元斗争的重要证据。

 

1、漢老古墓的座向正好對向新會崖門海戰的遺址

 

(四)族譜記載“猛虎跳牆”所附山圖

據族譜記載,漢老古墓附近還有興龍墓和會龍墓。興龍、會龍是漢老的曾孫子,是台開余族的十三世祖。三座山墳相鄰呈品字型分佈,這在民間本來就有兒孫附葬其下或左右的親族傳統。族譜卷二下之二頁有如下記載:“興龍翁淑配吳氏合葬新寧縣德行都土名田界嶺,喝作猛虎跳牆形,坐戌向辰兼辛乙,穴在漢老翁墳下相挨連,山圖附後。”

 

 

2、族譜卷二下之七十二頁所附山圖

 

(五)謙翁祠堂石碑所繪山圖和新寧縣官告示

台山里邊謙翁祠堂一進左側牆上嵌有一塊石碑,刻有漢老墓與興龍墓的山圖。為什麼漢老墓的山盤與曾孫興龍墓的墓圈挨得這樣近?這或者是當初先人修墓,其深意不為人所知,卻引起後世一段歷史公案,要由新寧縣官發佈調解告示,從正反兩方面揭示族親之間要一本至親、兄弟和諧的精神。龍助虎躍,虎助龍興,本來是祖孫相得益彰。

謙翁祖祠堂一進左側牆上所嵌的石碑,除了山圖以外,下面還刊刻有新寧縣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1848520日)發佈的有關平息山墳紛爭的告示。原來是十世祖漢老墓、十三世祖興龍、會龍墓都葬在台山里邊虎山(古名猛虎跳牆),三座山墳相鄰呈品字型分佈。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曾經重修,歷年祭掃無異,到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漢老墓與興龍墓相連太近,族屬遂啟爭端。為防不測,舉人余廷潤稟請新寧縣官調解。縣官親到田界嶺勘查調解,繪列山圖,出示曉諭,化解了爭端。族人恐縣官告示和所繪山圖“久而就湮也,故勒諸貞眠,以垂永久。”

新寧縣官的告示全文如下:

署新寧縣事惠來縣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於為剴切曉諭事。照得墳瑩為先人安葬之地,自宜保護綿長。紳士為鄉族系望之人,更須約束子弟。查新寧余姓素稱巨族。其中紳袊應皆讀書明理之士。昨據舉人余廷潤等稟稱,十世始遷漢老祖墳與十三世分房興龍祖墳兩穴貼連,歷數百年無異。今忽有族人鼓眾約期圖挖侵葬,恐相戕害,立成巨禍,稟請彈壓前來。本縣念切痌瘝,救同水火,親詣該山彈壓。當經勸諭,兩造各相和睦,幸無滋事。茲據余允兼等以余講貫等並無鼓眾之事,呈請擇釋。查兩造原屬一本至親,素無嫌怨,不過意存疑似,偶因口角起釁。今既咸知感悟,業經准予註銷。惟恐族大人眾,或難保無恃強逞氣之徒,從中播弄,再滋事端,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諭余姓紳耆及合族子弟人等知悉,爾等現經遵勸息爭,嗣後各戒子弟和宗睦族,相好如初。不得再行滋事。倘有應行事宜,應由該紳耆秉公妥辦。如有不法之徒再敢持蠻逞兇,致釀禍端,在滋事之人固當按法重懲,而該紳耆等身為族中表率,約束不嚴,亦不能當此重咎也。各宜凜遵毋違,特示。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八日示。

(六)漢老古墓原有的兩根華表石柱

據老一輩人回憶,漢老古墓地原來圍築有水磨青磚、長條石以及碑石、拜桌等,山兩側有一對華表柱石,散落掩埋於附近岐週村的塘基下,漢老紀念園修葺委員會組織力量,在當地知情人的努力下,兩根華表石柱順利的挖掘出來,重見天日。其中一根是完好的,長度3.86米,直徑約26公分;另一根斷為兩截,上截長1.62,下截長2.22米。這兩根華表石柱經過修整復原,現已重光歸還於祖墓兩旁。

華表石柱本來是沒有字的,但發現两根柱面上刻有相同的文字,是带有功名職銜漢老後裔姓名如下:

內閣侍讀 欽加三品銜浙江江浦府余乾耀

賜進士出身欽點戶部主政余家相

欽賜翰林院檢討余璟光

          檢修余樹

從字跡模糊,字体不一,編排不規整的情況來判斷,文字是後刻上去以光宗耀祖。刻字時間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但從華表柱的粗獷式樣,其製作年代應比明代更早。

華表石柱在宋末多用於墓葬,是安放在古墓兩側用於紀念和標識的立柱。這兩根簡樸的華表柱是粗面圓柱,明顯和明代以後那種華麗飾面的華表柱不同。柱頭承露盤是方形的,不是圓形的,瑞獸朝天犼是側頭的,不是直望的。華表柱是風水柱,置於墓的兩側,右邊的瑞獸向左望,左邊的瑞獸向右望,合起來指示墓的座向。

 

      資料整理:余紹賢堂第三十六代裔孙  余澤欣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287838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