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贤余忠襄公祠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始建,历时8载,几经艰辛,在先祖们的努力下,终于在1914年落成。祠堂壮观雄伟,扼潭江、茭江之咽喉,建筑风格汇聚中西,土洋结合,实为岭南名祠也。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从仲尼三千弟子讲学始,绵延几千年,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生生息息、源远流长、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勇往直前。
余氏先人们继承了民族优良传统,兴学校、办教育,一代又一代培育了无数仁人志士,国家栋梁。祠校合一,也成了余忠襄公祠最主要特点之一,既有祭祖先的传统功能,又成为培育余族子弟及其他社会阶层学子的摇篮。
忠襄公祠落成后,余族钟英小学即搬入,后来改为台山县第四区区立小学,人们简称“区立”,第四区统辖三八圩冈美圩一带、潭茭两江间余族聚居地,因此,“区立”实为余族子弟学校,办学经费也以风采堂赞助为主。家父余舜之曾任教“区立”两年,擅长敲击洋琴,儿时曾目睹橱柜上有破洋琴一架,但未曾听父亲演奏过一次,估计家父担任音乐、美术一类科目的教学。据1940年8月出版的《风采月刊》记载,是年荻海炮台咀游泳棚举行开幕典礼,并有中西乐队现场演奏,知名人士余舜之先生在开幕礼发表演说等记述。
风采中学于1940年建校,四区区立小学后改名为荻海小学,中学小学校区设于祠堂内。中学地处西斋,小学地处东斋。我于一年级起就在荻海小学就读,曾经历两届校长,四年级前校长余芾棠(三八塘洞珠塘村人),属老派人物,平时穿唐装,开大会还穿长袍,住风采楼3楼。四年级以后校长余逸之(三八涨村人)广州知用中学毕业,属新派人物,穿西装皮靴,梳花旗头,学校风气为之一新。最难忘的是两位童子军老师,一位叫司徒勋,一位叫李翘石,作风甚为严格。还有一位余子毅老师使我终生难忘,受益匪浅,他们家的商店亦在荻海太平路,就在我们隔壁,经营油糖杂货,兄弟三人,老大余雾农,夫人邓婉珊任教风采中学,老二从商在店中当掌柜。子毅老师属老三,与夫人李月娥在荻海小学任教。子毅老师教文体,受他器重与栽培,我参加了学校合唱队、篮球队、排球队,此后几十年,音乐与体育陪伴了我一生。先生还有一绝活,擅长讲故事,在同学们强烈请求下,经常在课堂上讲“古仔”。有“五虎平西”、“狄青”、“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同学们个个听出“耳油”。近几十年我一直打听老师的下落,始终不得要领,人生一憾也。
民国时期,三埠交通便捷,文化发达,体育活动蓬蓬勃勃,记得在荻海小学读书时,曾三次参加当地举行的篮球杯赛,1946年的“程万杯”是为国民党26军长余程万而举行的(余为抗日名将,台山三八涨村人),1947年为国民党军官周汉铃举行的“汉铃杯”,1948年举办的“伟庆杯”,余伟庆为三八降冲村富商,在东河开办米机(碾米厂)为富一方。荻海小学在“伟庆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除奖杯外,还获得酒席两席,席设新昌万香酒楼四楼,老师同学齐齐一堂,欢庆胜利,至今印象深刻。
在荻海小学读书时,经常举行童子军会操和节日游行,清一色童子军制服,还操童军棍,鼓乐队领头,旗帜飘扬,步伐整齐,出学校门口沿东堤路、太平路、中和路一直到荻海圩口,再折回学校,民众围观,翘首观望。成了荻海埠的盛大节日。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我升读风采中学,此时,荻海小学已由两斋搬走,迁入长安路尾的忠烈祠(即今荻海小学旧址),(1948、1949年先迁五、六年级),1950年校长余和俊兼三埠镇公安局长。此时三埠镇既不属台山县管辖,也不属开平县管辖,为县级独立行政区,粤中军政机关驻三埠。风采中学从1949年秋季起开办高中部,到1951年秋季停办,高中学生读到高二就转往台中、越华或长师,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又续办高中,至今成为只有高中部的高级中学。
50年代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陆续展开,我参加学校的腰鼓队,曾到台山三八、水西等地宣传土改。镇反展览会在学校举办,我是讲解员之一,1951年5月4日,我光荣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7月,抗美援朝风起云涌,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号召,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我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我的学校生涯,开创了人生新的一页。同期参军的风采同学尚有在荻海行医数十年,德高望重的林志云医生千金余嫣然,风采中学首任校长余族元老余友夔先生的公子,时任风采中学教导主任余坚锐老师的胞弟余荣权,我们带着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到保卫年青共和国的壮丽事业。
2009年8月25日于广州
作者简介:余师汤,开平市三埠迳头鹤湾村人,1937年12月出生。毕业于东北军区通信学校,曾在总参通信部任职,后转业到青海省,先后工作过的单位有省公安厅、西宁市歌剧团等,前后在青海工作长达26年。1982年举家移居香港,现为香港通用亚洲有限公司和广州富美安消防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