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沧桑话古祠—荻海名贤余忠襄公祠忆旧

   作者:余荣超 击数:9113   时间:2011-3-5


  

本人自1970年起,曾在忠襄公祠内的风采中学任第一副校长十年,正校长是司徒棠。耳闻目睹襄公祠的沧桑变化。

苍江和茭江下流在三埠荻海交汇处,古时候这里芦苇、荻草丛生,所以乡民称为茭荻嘴,后来为了防匪患在这里筑有炮台,故又名炮台嘴。

上世纪初,我余族乡亲侨胞为了纪念祖先及兴学育才,便在这里建忠襄公祠,当时余族华侨及乡亲商户集资计白银过万两,单单基楚工程就耗资三千两,因为全用花岗岩石砌叠十多层而成,筑半圆形围墙有一米三米多高(围墙是半花岗岩半青砖组成)围成一个大球场,人们可以步梯级登上围墙坐在那里乘凉及观看打球。忠襄公祠为三进门口两边有花岗岩石砌的鼓台,镌刻着八仙过海的浮雕。第一进是小厅,周围用花色玻璃嵌钢铁铸造的屏风;第二进是大厅,可以坐600多人,风采中学用此厅做礼堂;第三进是祭祀厅,设有七级浮屠,每级放着余姓历代祖宗的神主牌。东面的建筑称为“东斋”,西面的建筑与东面相同,称为“西斋”,过去风采中学就是用这些室做课室和教师科组办公室。祠堂的背后建有一间三层仿罗马教堂式的大楼,名为“风采楼”,这三个字是新会陈白沙的笔迹。民国时期这里是荻海商会的所在地,后来风采中学用此楼做图书馆和物理室。

忠襄公祠落成时其盛况空前。大中厅四壁用方铜钩(每个方铜钩有一斤多重)挂上名人匾牌、对联。这些匾牌对联都是用樟木柚木雕刻好鎏金溏漆的。每逢庆典,我余族许多华侨乡亲父老,各地名流都到来庆贺及拜祭忠襄公。中厅后厅都摆满烧猪,凡参加者都领一份烧肉。余姓各处有名的醒狮队都来这里献艺。

余忠襄公祠建成以后,曾在这里办过学宫和荻海区立小学,直至1940年正式开办风采中学,首任校长是余友夔,第二任校长是余闻笙。

日寇侵华,日机多次轰炸三埠,其中向忠襄公祠投下两枚炸弹。公祠第一进天面被炸毁,部分天面及桁桷被烧坏,祠堂处处伤痕累累,一片萧条景象。

抗战胜利后,名贤余忠襄公祠经过一翻修葺,我余族子弟都到这里就学,一时间人才兴旺;并用日军留下的炸弹壳经过加工作为上下课的钟号,钟声一响整个荻海埠及东河、长沙江边都听到风采的钟声,于是忠襄公祠又热闹起来。其时有余族军界名人余程万,是台山三八涨村人,抗日期间驻守湖南常德任师长,与日军展开有名的“常德大会战”,虽然我军伤亡惨重,但毕竟抗日有功,抗战胜利后晋升为军长。曾于1946年还乡祭祖,余姓各乡都郑重其事,组织学生及狮子队前往三埠迎接,并在忠襄公祠及涨村祖屋举行拜祭;在忠襄公祠前面的大球场举办“程万杯”男子排球赛,有台山排球名将梅华宝、黄永伦、叶灼、左手亨、左手实、马英扬等参加比赛。忠襄公祠里人头涌涌,三埠、三八、白沙的乡民都来观看。

自此,忠襄公祠都是兴兴旺旺。共和国成立后,更扩大了范围,就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不幸在1966年刮起一场“文革风暴”,忠襄公祠深受其害。红卫兵据风采楼二、三楼为总部,又进行所谓“破四旧”,把所有的浮雕都破坏殆尽,正门楼眉上“名贤余忠襄公祠”几个大字及鼓台四周的八仙浮像,由于是花岗岩石雕的,难以铲除,就用水泥石灰覆盖。校门楼“风采中学”几个大字(余兰楚先生手笔)也被铲掉,用红漆油改成“永红中学”,原来挂在大中厅前的“风采堂”这个大牌匾也被除下来送给某头头做樟木箱了。忠襄公真像是用一块长一米六,宽一米的白云石精细雕成的,也被拆了下来拿去当床板睡觉。

文革后忠襄公祠虽经多次修理整治,但已很难依还原样了。近几年随着风采中学校舍的扩展,先后建起数幢教学楼。市府也把忠襄公祠作为文物加以保护,使它成为旅游景点,并在屋顶和周边装上胶管虹灯和如仙鹤跳动飞翔的霓虹灯饰。每当入夜,这座宫殿又像浮在水面上,霓虹灯光照射在水面波光闪耀,倒影江上,营造了“心疑风采是龙宫”的美景。

作者简介:余荣超,台山市三八里边圆岭村人,1935年出生。1960年毕业于广东教育学院,在东河中学校长岗位退休。




风采全球特报  |   世界余氏宗亲总会  |   风采电子季刊  |   余氏家族  |   香港风采中学  |   余风采全球村


版权所有 风采堂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荻海风采堂 访问人次:5403571
联系电话:0750-2369588 [管理]